查看原文
其他

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院士峰会暨第四届广东院士高峰年会在东莞举行


2018年11月1日,作为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院士峰会暨第四届广东院士高峰年会的配套活动之一,“院士对话东莞”圆桌论坛在东莞举行。论坛上,来自全国科技创新领域的院士、专家和优秀莞商代表,共同就“湾区城市竞合新机遇”和“创新驱动发展 莞商新作为”进行了探讨。东莞市政府副市长刘炜,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院士联合会会长刘人怀等出席论坛。

刘炜表示,东莞将努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深度参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强化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同时扩大开放合作的示范功能、构建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美丽东莞”,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作贡献。

抓住科技创新就能走在前列

刘炜在讲话中指出,东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之一,地处大湾区几何中心,前拥深圳、后靠广州,区位优势明显。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东莞已建立起配套完备的产业基础,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在全省、全国占有重要位置,先进装备产业发展迅猛,新材料、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方兴未艾。

论坛上,与会嘉宾就“湾区城市竞合新机遇”和“创新驱动发展 莞商新作为”两个议题举行了2场圆桌对话。“东莞应重点发展技术含量高、特色鲜明的产业,比如健康产业,努力成为粤港澳健康产业的领先者。”中国科学院院士苏国辉表示。

广东唯美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黄建平认为,东莞作为制造业强市,应以科技创新转化中心为定位,利用几何中心的区位形成两头创新高地,为产品规模化生产奠定基础。

“创新永不止步,于企业而言更多是应用型的创新,”黄建平说,围绕一个行业,聚焦一个主业,通过创新不断升级自己的企业。今天跟院士们交流,探讨在基础研发、新领域投资等路径,寻找企业未来10年、20年的增长点和可行性。

世界莞商联合会会长、岭南生态文旅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尹洪卫表示,面对大湾区建设热潮,东莞企业要在原有发展基础上顺应发展大势,抓住科技创新、模式创新、理念管理创新的机会,更好地凝聚力量、加快发展。

大湾区创新发展人才先行

论坛上,与会嘉宾就湾区城市竞合新机遇和创新驱动发展莞商新作为两个议题举行了2场圆桌对话。在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院士联合会咨委会副主任何镜堂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为东莞引进人才提供机遇。东莞定位要高,要解决好人才、环境、管理等问题。”

刘人怀对以上观点表示赞同,他认为:“东莞发展的核心是抓住人才,利用几何中心的区位优势进行科技创新,促进信息、电子、大数据等产业的发展。”

“东莞的发展速度和发展后劲关键是人才培养、引进的速度和质量。东莞要灵活引进跨学科人才、复合型人才、创新创业人才。”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首席科学家李国杰表示。

黄建平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对于每一个东莞的企业来说无疑是一次机遇,作为制造业企业,谈到创新,其的思维两个维度,一个是技术创新,一个是文化创新,要“两条腿”一起走。唯美除了在生产工艺和技术上的创新外,还通过建设中国建筑陶瓷博物馆进行文化创新。通过将文化和艺术导入产品,可以提高产品的价值。

【记者】戴双城 叶永茵



 延伸阅读 



专家:粤港澳大湾区要用城市群治城市病

峰会现场

院士们和企业达成合作。

各路大咖的真知灼见吸引观众。

2018年11月2日,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院士峰会暨第四届广东院士高峰年会在东莞市开幕。63名院士、超百位高端科技人才,就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建言献策,展开“最强大脑”风暴。

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朱世平表示,为加强科技创新尤其是原创,国家应鼓励年轻人去做一些异想天开的事情,“对现有技术的改进可以攻关,但原创没法攻关”。

观点:湾区首要的是城市融合

在媒体访谈中,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特聘教授郭仁忠说,粤港澳大湾区概念的提出,具有国家战略的意义,具体到湾区经济来说,存在一个问题需要解决,这就是城市病不能久拖不决。而一个城市解决不了的问题,城市群也许就能解决。这就需要城市之间的产业分工合作,而不是同质竞争。

“我认为大湾区首先应该有个面向未来的规划,其中,建设智慧城市不可或缺。智慧城市包括道路空间,尤其是轨道交通,再就是网络空间、信息化建设。网络空间对接城市空间,提升管理与交流的效率,这些规划落实了,能解决很多大城市病的问题。依我看,大湾区的地理空间与信息空间还有很大的提升需求,尤其是地理空间需要有信息空间来完成。”

郭仁忠认为,智慧城市并不是针对一个城市来运用,而是应该针对城市群去规划、对接和管理,城市之间需要通过数字化来互补、融合,对产业、交通进行更好地融合与协调,而不是各自为政,那样就难以体现湾区的优势。

11位院士携科研成果与资本对接

昨天下午,峰会上还举行了院士专家科技成果对接会,11位院士专家团队分别对他们的科技成果进行了推介。这些项目研究范围包括生物医药、科技互联网、新材料等领域。

其中,曾毅院士团队代表推介了“鼻咽癌疫苗项目”,该项目经过多年的研究,可将早期鼻咽癌患者生存率从70%提高至100%、中晚期鼻咽癌患者生存率从30~50%提升至87%左右,计划用10年左右控制鼻咽癌发病。

“我们需要2.5亿元的资金推动疫苗上市。”曾毅院士团队成员、北京绿洲星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高维巍表示,该项目正处于临床实验阶段,离真正落地还有一段时间,但是目前的实验效果非常不错,希望能尽快开展。

对接会上,赛马资本与王佛崧院士团队的功能性多肽低成本规模化制备项目,华盛基金与刘焕彬院士团队的“深挖工业大数据价值助力制造业提质增效”项目达成合作意向,而韩忠朝院士团队的干细胞新药研发项目亦与资本成功对接。

头脑风暴

湾区科技合作 重在从下而上

在“新材料前沿科技及产业发展论坛”上,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朱世平表示,现在我们国内做什么事情都要论证,但真正做出原创性的东西是人家那种想都没有想过的,是不可能论证的,一论证就没有原创。

朱世平建议,我们国家也应该向一些发达国家学习,应鼓励年轻人去做一些异想天开的事情,“你告诉我做什么,我就给你一点小钱,你自己去做吧,我不来管你、不要求你论证什么,那样可能真正能有一些原创性的东西。”

对于大湾区内的科技合作,朱世平说,“我们现在做得最多的是顶层设计,这很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从下而上的,科技合作归根结底还是人的合作,合作的人必须相互熟悉,是能一起做事业的人。不可能说通过两个校长之间签个协议,就算是真正合作了。”

中国创新药发展 要加强基础生物研究

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新滋、贺林、苏国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孙勇奎等学术大咖围绕新技术、新医药的主题进行了研讨。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原力生命科学总裁孙勇奎表示对我国的创新药发展前景非常乐观。他说,制药业是经济增长的强大驱动力,美国2016年的制药业为美国GDP贡献了1.2万亿美元,占美国GDP的7%以上,研发一个新药的平均投入是26亿美元,这也导致了HIV/AIDS死亡率自1995年以来下降了80%。

孙勇奎认为,中国创新药的发展还需要注意两个方面,首先是要加强基础生物研究,其次是要重视跨国合作,因为基础研究成果是无国界的,要获得市场的认可和可持续性的新药研发资本,国际商务开拓就非常重要;最后就是获得可持续新药研发资本,一定要进入大市场,如果不进入大市场不行。

芯片自主研发 注重生态培养

在“新一代信息前言技术与智能制造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计算所原所长倪光南表示,我国在网信领域总体技术和产业水平在世界上仅次于美国,长板是互联网应用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短板是芯片和基础软件。

倪光南说:“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

目前在网信领域,我国有越来越多自主研发的技术开始冒头,“北斗”在卫星导航领域实现国产自主可控替代,此外还有航天超级服务器在高端数据库服务器领域,国产博科ERP在企业管理软件领域。在芯片技术上,我国在芯片生产领域虽然落后,但芯片设计水平正快速提高。倪光南表示,我们不应妄自菲薄,“要下定决心、保持恒心、找准重心,准备用一二十年的艰苦奋斗来补齐短板”。

针对中国芯片技术的研发,有专家建议,建立在WINTEL(Windows系统 INTEL芯片)上的软件数以万计,这就是生态的作用,我们在芯片技术研发上要用“两只脚”走路,一边注重技术研发和投入,一边也要注重生态的培养。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文为“大湾区高楼迷”公众号转载、编辑的文章,编辑后增加的插图均来自于互联网,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等,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